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协办,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支持的草堂诗会暨第三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结营仪式,日前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活动通过诗会与结营汇报相结合的形式,展现港澳台学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作为未来教师的使命担当。
诗会以“唐代青年”在浣花溪畔的深情吟诵拉开序幕。他们“跨越时空”,与杜甫草堂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马红对话。马红讲述了杜甫在成都的往事以及在茅屋中诞生的不朽诗篇。草堂小学的学生们以童声演绎杜甫诗歌《春夜喜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大学生们分别用粤语、闽南语、上海与四川方言,诠释杜甫的诗篇。东北师范大学张嘉霖同学现场挥毫泼墨,将诗中的壮志与情怀凝于笔墨。
“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定义‘四有好老师’?”“如何开发一个粤语与普通话的对话人工智能体?”“针对‘课堂沉默现象’如何依托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素养,标签困境如何破茧成蝶?”“人工智能自动化评价与教师素养如何平衡融合?”“项目化教学与多理论融合有哪些创新实践路径?”……诗会结束后,研学营结营仪式正式开启。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科院院长、附属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邵开泽说,要不断锤炼“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研学营期间,营员们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学习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技术;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习小花狮数智学堂、教育虚拟沙盘GLMPSE;在上海市科创特色高中——徐汇中学学习“做科学家工程师摇篮”的教育理念与育人成效;在卢湾高级中学,大家走进智慧图文中心、5G全息教室、元宇宙学习空间,学习“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实践成果;在四川阆中中学学习结合当地教育资源,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教育体系;在成都草堂小学与骨干教师围绕跨学科视域下的美育教育、古诗教学的审美重构与文化传承展开交流。营员们在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春雷、中文系教授刘旭两位导师的指导下,以“发布会”“论坛交流”“情景演绎”“课题发表”“听证会”等创新形式,展示各小组关于未来教师发展的集体智慧。
草堂小学党总支书记、草堂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金波说,要鼓励同学们通过价值引领技术去赋能教育,通过跨界协同去拓展教育的新路。张春雷说,营员们聚焦真实问题,以创造性、合作性、挑战性完成了精彩的汇报。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健勉励学员们永葆教育初心北京配资公司,共绘育人蓝图,将研学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为推动各地教育发展砥砺前行。
凯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