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就像世纪难题,成为每一个中小学学生的家庭之痛。不管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做出多么充分的努力,不断出台新的减负政策和举措,仍有不少家长和师生认为,在学习上的压力并没有彻底减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对减负的本质有过深刻洞察:“负担不在知识的多寡,而在学习方式的优劣。”当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质增效、在精准作业方面做出关键提升,任何“减负”措施恐怕都收效甚微。教师专业的高度,决定教学效率。教师能力越高,学生负担越轻;教师能力不足,学生则易陷入“时间换质量”的恶性循环。
所以,学生减负的关键环节,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作业精准性、明确性、选择性,并赋能家长。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推进中小学减负效益最大化,这才是中小学减负的治本之策。
如何传授“有用知识”?
在笔者看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聚焦学生学习“不可替代的知识”,重新识别何谓有用的知识,以及什么是学科素养。
所谓“有用知识”需满足三标准:生长性(可迁移)、思辨性(促思考)、工具性(能应用)。如,数学学科中的函数模型不仅是考点,更是理解现实变量关系的思维工具。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不仅需提炼学科核心概念,还要做到与社会热点、生活实践结合。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的局限,还要关注“育素养”。用学科的方法教、引导学生用学科的方法学,坚决摈弃填鸭式教学和题海式训练。比如,在上海一所高中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解析碳中和政策,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家庭的碳排放情况,为家庭设计减碳方案,从而理解化学如何服务国家战略。这就是用学科特有的核心概念、基本方法、学科工具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健康成长。有用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自身终身成长有用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如何抓住课堂教改核心?
如今,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一言堂”,上课好像是上“解题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坚决杜绝“以考代练”“以练代讲”现象。
在教育界,大家达成一致的是,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讲授、讨论、演示、实验、练习、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游戏模拟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上海的基础教育界正大力提倡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能力来判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要预判一名学生在某个特定学科上是否有特长?如果有,如何促进其更好发展?另外,教师要主动思考哪些概念的迷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精准诊断学生学习的瓶颈,迅速识别学生认知卡点,老师才能更有效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科学习方法,避免在自己不擅长的学科上、不正确的方向上过分用力、浪费时间。
此外,教师还应针对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比如,教师若发现学生数学推理弱但计算强,要有能力给学生针对性强化思维训练而非重复练习;针对擅长语言的学生可深化阅读拓展,针对逻辑思维突出的学生则必须鼓励探索竞赛,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以个性化学习导航破除“补短”给学生带来的挫败感。
学科教师还必须拥有精深的专业水平,能将复杂的学科问题简单化、通俗化,创设典型、接近事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精、学得少、学得快。如一位物理教师用“自行车刹车力矩”讲解杠杆原理,运用真实情境,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瞬间理解原理,无需重复刷题。不囿于题海,不无谓消耗学生时间,这就是最高师德。
如何精准布置作业?
所谓精准布置作业,绝非单纯减少作业量,而是通过提升作业的透明度、目的性和选择性,既让学生明白作业的目标、要求和评价,也要同时让家长理解作业的价值,掌握科学陪伴方法,建立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一起减负。
精准作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如巩固某个知识点、训练某些能力、拓展哪些视野、培养什么习惯。要有清晰的完成程度,如独立完成、可查资料、只需提纲、鼓励创意表达等。要有评价标准,包括思路是怎样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是否有创意,预估完成时间等。
精准作业需要优化设计和分层部署:紧扣课程标准,作业要体现“高价值”,减少机械重复、惩罚性、低效抄写类作业,适度增加思考性、探究性、实践性、应用性作业的比例。作业布置要做到分类分层,必做基础性作业,选做拓展作业和挑战性作业。基础巩固类作业面向全体学生,能力提升类作业针对中等生强化应用。思维拓展类作业供学有余力学生挑战创新题型。
教师精准作业部署,要契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如设定“无作业日”或“轻作业日”,给学生留白和自主安排的空间。再辅助以定期的作业问卷调查或反馈:向学生和家长匿名收集关于作业量、难度、时长、价值感的反馈,作为调整依据。这种作业布置方式,也有利于家长转变观念,提升判断力与沟通技巧,从“作业督察”转变为“学习伙伴”,最终,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作,让孩子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拥有合理的负担、充足的休息和自主发展的空间,身心健康成长。
故此,教育是“人点亮人”的事业。当教师以专业智慧将知识的重负转化为思维的翅膀,当课堂从题海的泥沼转向探索的沃土,减负才真正回归其本义——不是单纯的“减少”,而是通过提质实现负担自然“减轻”。破解负担困境的钥匙,终系于每一名教师在专业道路上的精进不息。
(作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配资查询平台
凯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